- 1.数码相机
- 1.1.数码相机机身简介
- 1.2.镜头简介
- 2.焦距与取景
- 2.1.焦距与题材
- 2.2.透视与焦距的关系
- 2.3.取景
- 3.影调
- 3.1.什么是影调
- 3.2.影调的量化
- 3.3.控制影调
- 4.曝光补偿三要素
- 4.1.三要素是什么?
- 4.2.光圈、快门和感光度
- 4.3.互易律
- 5.曝光组合
- 5.1.什么是曝光组合
- 5.2.光圈优先
- 5.3.快门优先
- 5.4.手动模式
- 6.光线
- 6.1.光线的特性
- 6.2.光线的分类
- 7.正确的曝光
- 7.1.正确的曝光
- 7.2.大光比强反差
- 7.3.摄影绘画
- 7.4.多重曝光
- 8.摄影中的虚实
- 8.1.对焦与景深
- 8.2.背景虚化
- 8.3.超焦距
- 8.4.通过快门控制虚实
- 8.5.拍不清楚怎么办
- 9.构图
- 9.1.居中法构图
- 9.2.三分法构图
- 9.3.重复法
- 9.4.引导线
- 9.5.三角构图
学习了前面的内容,相信大家对于相机已经有了一个比较熟练的操作了。但是也能感觉到我很少提到环境光。在我们熟练掌握控制相机曝光之后,终于可以尝试运用环境光了。这个咱们要从光线的特性讲起。
光线的特性
首先我们要知道光的三个特性:
1.强度。光的强度与光源的能量距离以及传播介质有关。直观的感觉就是光的明暗程度。
2.方向。就是光源的方向。但是在多光源或者漫反射的情况下就不太容易确定方向。
3.色温。主要表现在光源的颜色上。
这三个特性会有助于我们在拍摄的时候分析光线。接下来咱们一个一个讲。
光线的强度
相信绝大多数摄影师的照片都是在空气中拍摄的。当然如果你打算成为一名水下摄影师,与大家不同的只是感受到光线传播介质的不同。
在我们的世界中最大的光源就是太阳。尽管太阳离我们很远,但是因为其巨大的能量,依然是地球上能看到的可持续的最强的光源。
抛开传播介质不谈,光的强度与光源能量和距离的关系是:
光的强度与光源能量成正比,光的强度与光源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举例来说,当光源的亮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相机接收到光的强度也变为原来的2倍,也就是增亮了1EV。当光源的距离变为原来的2倍时,相机接收到光的强度则要变为原来的1/4,也就是减暗了2EV。
我们知道当光的敏感程度差距为2倍关系时,相差就是1EV。所以在上面的例子中,当光源的亮度变为原来的2倍时,相机接收到光的强度也变为原来的2倍,若要维持影调不变我们需要将光圈缩小一挡,或者将快门加快一挡。
光线的方向
光源方向可以分为四种:顺光——光源在被摄体正面。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体正面45°的位置。90°侧光——光源一般在被摄体90°的位置。逆光——光源在被摄体背面。
下面我们要详细讲解这四种方向的光。
顺光
顺光是我们在摄影中最常用到的光源方向。
在我很小的时候,常常被家长要求面对着阳光拍照,每次都很难睁开眼睛。直到后来才知道这是为了把我的肤色拍得更好看。
其实顺光不应过多地运用在人像摄影中。因为正面直射的光会消除面部的一切影子,使得面部趋于平面化,所以又叫平光。
大家都知道我们看到的景物都是反射了来自光源的光线,展现出各自的色彩。所以,我们在顺光拍摄风景的时候,也更容易获得我们希望看到的蓝天白云红花绿草。
曝光:f/8 1/250s ISO 100 0EV 焦距:27mm
看图中的蓝天,只有在顺光的时候,才能展现出如此的色彩。所以很多人说为什么我明明看到的是蓝天,但是拍摄的风景中的天总是白白的呢?那就是因为你没有顺光拍摄。
侧光
侧光一般用在人物摄影的造型上。相比顺光会将人物拍成“大白脸”,侧光能够让人物的面部呈现立体效果。
曝光:f/2.8 1/500s ISO 100 0EV 焦距:95mm
这张照片拍摄于宁蒗的泸沽湖上。摩梭汉子每天在湖边摆渡游客。每天都暴露在高原的紫外线下,这样风吹日晒使得摩挲汉子的皮肤非常粗糙。
如果使用顺光拍摄,也许我会将这个摩挲汉子拍得细皮嫩肉。所以选择侧光拍摄,一方面表现出皮肤的质感,另一方面侧光也更容易刻画出面部的棱角,使得面部非常立体。
90°侧光是用来强调明暗对比的特殊光线。被摄体一面处于强光中,另一面则完全处于阴影中。最适合用来表现被摄体表面的质感。
曝光:f/5.6 1/500s ISO 640 0EV 焦距:200mm
拍摄这张照片的时候已是夕阳西下,从一侧过来的光突出了草原的质感,也表现出了迟暮的意境。
逆光
逆光是很多摄影师进行创作的用光。
使用逆光拍摄的时候,往往会有雾蒙蒙的感觉,并形成暖色调。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日系的拍法,也很符合非主流的口味。但是这样子的光会形成一层浓重的光雾,显得照片非常不通透。降低影调,可以让这种光雾消散。
曝光:f/5.6 1/640s ISO 100 -2/3EV 焦距:35mm
比如在这张夕阳中摄友拍摄的场景,就是这种逆光剪影效果。降低影调除了会让画面更加通透,同时还可以表现出绚丽的色彩。
我们再来看另一张逆光的照片。
曝光:f/8 1/80s ISO 250 0EV 焦距:35mm
在逆光的时候,一些植物的叶子或者花瓣会被阳光打透,感觉在发光,这也是很好看的。
在真实的拍摄过程中,不管是拍摄人像还是拍摄风景,其实摄影师都在尽力地避免拍摄逆光,除非遇到诸如日出日落或者能够打透某些景物时候,才会采用逆光拍摄。
明白光线的方向,对于主题的表达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大家还是要恪守那句话,对于光线方向的选择,一定要能够帮助你:明确主题,突出主体,简化画面。
色温
色温是指光色的尺度。这是一个非常直观但是也非常生僻的概念。
与大家认知不同,传统上我们认为蓝色是冷色,红色是暖色。现在开始要给大家洗脑,因为我们要认知一个新的概念——色温,单位是K(开尔文,初中物理,不懂请自行补课)。
首先我们想象一个不发光的黑色的物体——绝对黑体。当我们把它加热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绝对黑体会先发出红光,随后越来越亮,变成黄光,再变成白光,直至蓝光。这个我们在一些电影电视剧里面也能看到。比如铸剑的时候,给铁加温,一开始铁发的是暗红色,后来随着温度升高逐渐变成橙色,拿出来拿锤子砸的时候,一般都将剑烧成黄色的了。
这个我们也可以发现与天文有些关系。天上有很多星星,除了我们能够看到的水星、金星、月亮、火星、木星、土星和天王星外,基本上能看到的星星都是恒星——自己发光发热的星球。红色的星球表面温度低,蓝色的星球表面温度高。
比如猎户座α——参宿四,这就是一颗很明亮的红巨星。红巨星的红就说明了这个星球表面温度并不高——只有3500K。而猎户座β——参宿七,是一颗明亮的蓝巨星,表面温度可以达到11300K。可见蓝色温度比红色高。我们最熟悉的太阳,是一颗黄矮星,表面温度5770K。
在晴朗天气正午太阳的照耀下,一张白纸如果我们用相机拍摄的话,就是白色,很正的白色。如果我们将太阳换成参宿四,那么这张白纸会被参宿四的红色照耀成红纸。如果我们再换成参宿七,我们会发现这张白纸又会被这颗蓝巨星照耀成蓝纸。
最后给大家总结成一句话:蓝色是冷色,但是色温高;红色是暖色,但是色温低。
烛光的色温大概是1900K。白纸放到烛光下就是橙黄色的。
家用白炽灯的色温大概是2800K。白纸放到白炽灯光下就是黄色的。
日光的色温大概是5500K。白纸放到日光下就是白色的。
闪光灯的色温大概是6000K。白纸放到频闪灯的闪光灯下就会特别白。
荧光灯色温大概是7000K。白纸放到荧光灯下就是白色偏蓝的。
天光的色温大概是11000K。白纸如果只反射天光就是蓝色的。
说明白了色温,就出现一个问题,比如我们在阴影下拍摄人像的时候,因为色温高,人的肤色会偏蓝。如果拍出一群大蓝脸,恐怕要早早过万圣节了。所以我们要校正色温。
白平衡
相机进入数码时代之后,我们就不用在镜头前面加装滤色镜片校正色温了,数码相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方便的功能——白平衡(WB)。
白平衡这个词可能会让大家觉得很难理解,但是我只要告诉你你就会马上明白。白平衡的初始技能就是将在不同环境色温中的白色物体都还原成真的白色。
还记得那张放在烛光下的白纸吗?是的, 1900K的色温让我们的眼睛觉得白纸是橙色的,你的相机也是这么觉得的。可是你知道这是张白纸,而你的相机并不知道。所以白平衡的作用就是你告诉你的相机:“嘿,兄弟,这是白纸,白色的。”当你这么告诉了你的相机之后,一切在烛光下偏橙色的物体都会恢复其本来的颜色。当然你对着相机说话是没用的,你需要校正白平衡。
相机中的白平衡有很多模式,那么这些模式又是怎么回事呢?
K
很多相机白平衡选项中都有一个字母K的选项。就是当在K这个选项时,你可以手动调节色温的数值。这个K就是单位(开尔文,详见初中物理)。比如你遇到红巨星参宿四作为光源,就要将K调节到3500K,如果遇到蓝巨星参宿七作为光源的时候,就要将K调节到11300K。
当你遇到蜡烛作为光源的时候……都是一个意思。
只要你将K模式调节到当前环境的色温,你就能将所有的景物的色彩还原到其本色。
看似很简单,但你会发现一个问题,除非你知道环境色温到底是多少,你才能调节。要不然K这个选项相当不好用。于是就有了下面的场景模式。
场景模式
因为相机生产商知道你不知道周围的环境色温,所以在相机内部一般都预设了很多场景。比如云彩的图标表示多云,比如房子图标表示阴影,再比如灯泡的图标表示白炽灯。
你所在的环境是哪种,就在白平衡选项里选择哪种场景,一般来说都差不多。但是如果你想更加精确的话,不如再看看下面。
自定义白平衡
数码相机里都有自定义白平衡功能,在白平衡选项里的图标就是两个直角三角形最小锐角相对,上面还有一个小方块,看起来很像一朵抽象的花的那个。自定义白平衡的原理就是,找一个白色的东西,给相机看看,说:告诉你,这在这个环境色温里白色变成这个颜色了,但是这个是白的,给我拍白咯!
相机就会以这个白色的物体作为基准白色,其他任何在这个环境色温中的物体的颜色就都校正过来了。这个理论上是最精准的。所以很多摄影师包包里会带着一张白卡(灰卡也可以),就是为了可能会遇到自定义白平衡的情况。
当你的白平衡选项放在自定义白平衡上面时,相机就会按照你设定的自定义白平衡拍摄了。但是,你一定要注意到底在你目前要拍摄的场景中是否设定过白平衡,要是还没设定过,对不起,那么你相机的自定义白平衡就是上次不知道你在哪设定的了。
所以在使用自定义白平衡之前一定要先在你要拍摄的场景中设定一下自定义白平衡。至于具体怎么设定,对不起,目前各个厂商不同型号的相机都有不同的设定方法,一定要好好看说明书,就不给你一个一个讲了。
AWB
不管是K,还是场景模式,还是自定义白平衡,你发现都还挺难的。调来调去,哪天忘了调回来可能会给下次拍摄造成很大困扰。是一个比较懒的人,所以我一般都选择AWB。
AWB 就是 AUTO WHITE BALANCE,自动白平衡。相机会根据环境判断在这个场景中对环境色温大概做一个判断,然后自动设定色温,尽量将白色还原成白色。
好处就是特别方便,因为一切都是自动的。坏处就是遇到色温特别高或者特别低的时候,总会不准。不过我还是推荐大家使用AWB,因为方便,你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你面对的场景,抓住决定性瞬间。而且只要你不是做商业摄影,一般来说就算有些许的不准,也不会影响到你最终的画面。
此外还有一个小诀窍,可以让你大胆地使用AWB。
白平衡是相机机内处理的结果。说白了就是相机自己的后期。所以如果你拍摄RAW格式照片的话,可以在计算机中重新定义白平衡,重新调节。理论上是没有画质损失的(尽管实际可能有,但是也非常小,可忽略)。
所以AWB+RAW拍摄,是一个既方便,又保险的组合。
目前自动白平衡侦测色温的准确度越来越高,我本人拍摄的绝大多数照片就是用自动白平衡。我也建议初学摄影的同学们把相机的白平衡设定到自动状态。如有特殊需要,改动之后务必在结束拍摄任务时改回自动白平衡状态,以免对下次拍摄造成不好的影响。
对于新手摄友们大家记住:相机有四种色温设定,K、场景模式、自定义白平衡、自动白平衡。我推荐大家使用自动白平衡。
以上,光线的三个特点就完全讲完了。
关于摄影基础你需要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