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Trying to access array offset on value of type null in /www/wwwroot/www.kuaikuaixuan.com/shequ/shequ2.php on line 148
快选股,人工智能时代的选股工具。

篇篇10w ,半佛仙人到底做了什么?

刘德华
2020-05-26 14:57:00

基于方法:

篇篇10w ,半佛仙人到底做了什么?


我是擅长调研专注回头客增长的磊子,今天写一篇关于“硬核男人「半佛仙人」篇篇10w 的关键因素有哪些?”的文章,本文富有感情和借鉴意义,建议看完和分享给亲朋好友。

硬核大纲:

  1. 半佛仙人是谁?

  2. 半佛仙人10w 诀窍是什么?

  3. 如何借鉴半佛仙人的诀窍?




1.「半佛仙人」是谁?


2019年有一个名为「半佛仙人」的公众号,凭借尖锐犀利点评国内大大小小互联网公司(名人)、炮轰那些靠信息不对称去割韭菜的群体,异军突起。

它的推文几乎篇篇在10w ,互联网内幕、股票、网贷、非法集资及各色灰产,都是它细究研判、输出干货的对象。

「半佛仙人」公众号后台数据显示,它的常读人数达18万之多——在公号普遍打开率不足3%的现状下,高达30%的粉丝对「半佛仙人」推文翘首以盼。

新榜公号回采数据显示,「半佛仙人」现存97篇文章里,平均获得1792个“在看”。




这样还不够,半佛还有个号叫「仙人JUMP」,也是篇篇10w 。对于这样一个牛人,磊子很好奇,到底哪些原因让半佛的公众号文章篇篇10w 呢?

终于,我发现了其中的一个诀窍。




2.「半佛仙人」10w 的诀窍之一


「半佛仙人」第一篇文章始发于2018年12月10日,只是个试验,有1.2万个阅读和31个在看,3个留言。

直到2019年4月20日,第一篇10w 出现,在看2481(应该不是真正的第一篇,原因是有一些文章已删除)。



通过翻看半佛的公众号内容,发现4个多月内,半佛除了码字做的最多的就是发红包,我们分两个阶段来分析半佛的10w 之旅。

1)10w 阅读量以前

当有610人关注时,特意发文告诉大家等到888人将发ZFB口令红包;
当888人关注时,发了1288元共计300个红包,并提示到8888人时发更大红包;
2018年12月29日,半佛发文说自己偶尔发红包,却被薅了羊毛,与粉丝互动如何避免这种情况;
2019年1月1日,半佛发了1288元共计600个红包;
2019年1月10日,半佛认为自己的文章不太好而删除,自称愧对粉丝,发了188元共计188个红包;
2019年2月4日,为避免薅羊毛,改为文章结尾点击小程序发100红包。
这次操作很关键,半佛设置了不允许分享,如果人们要领红包必须关注他或者点到文末看完这篇文章,才能参加抽奖。
这个期间,公众号的文章阅读数在1w左右,在看在300以下。

2)开始10w 阅读量之路

从2019年2月4日到2019年4月20日,公众号没有完整文章(可能是删除了),没办法判断这段时间做了什么。
只能看到直到4月20日这天,半佛写了一篇自己对于接广告和商业化的看法的文章,爆了,阅读量达到10w ,在看2481。
4月20日这天半佛众号粉丝数30w (当天文章提及),再插上文末抢红包的翅膀,大量用户完成阅读并传播,从其开启了篇篇10w 之路。





3.是不是你发红包也能火?


看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会想,从明天开始我也发红包,可行吗?

首先,如果你的目标也是10w ,那么你得有钱,半佛最近每篇文章发的红包基本上都是6888元。


半佛为什么那么有钱?看2018年年末半佛自述。


  • 半佛每月收房租,差不多就等同于,2到3个白领的收入;

  • 工资收入在比半佛年龄大20岁以内的人中算第一梯队;

  • 理财收入不低于工资收入,且资金流动性好;

  • 炒房收入高于理财收入,并且在18年初高点抛了大多数房子,享尽了这一波泡沫福利; 

  • 今年创业融资很顺利,把股权卖了又赚了一笔,然后找了一家大公司继续安稳上班;

  • 马上我老家还要拆迁。


敢问:你有这个经济实力吗?
其次,你有钱还不行,你得像半佛那样能写出高质量还不缺乏幽默感的文章。
佛为什么那么会写?


  • 自初中开始,半佛就在写小说,拿到过新概念的奖,也出版过书,并在高中短时间休学专职写作;
  • 半佛阅读量相当高,甚至一年在kindle上买书的消费超过万元;
  • 半佛会写爬虫,可以通过爬用户留言来分析用户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再调整自己的写作内容。


敢问:你有这些能文能武的技能吗?
再者,有钱会写还不行,还要有粉丝基础。
半佛有什么粉丝基础?


半佛是知乎最早一批用户(差不多知乎刚开始就注册了),也是知乎top50的创作者。

截至2018年12月31日,半佛知乎上有183699名关注者,赞同的数量为773930个。

公众号的早期读者,就是靠着知乎积累的名气吸引而来的。

敢问:你有这个粉丝量和名气吗?

最后,有钱会写还有粉丝基础,还要通人性。

半佛的人生经历加上他的职业是做风控,见惯了互联网和消费领域里”普通人没有资格看到的事情“。因此,他比同龄人,乃至更多的人更懂人性。

就拿发红包为例,半佛说:“大家看我的内容,我不能保证我写的是最好的,也有可能会浪费大家的时间,红包是我该给大家的补偿。”

可想而知,他的格局和对于人性的洞察有多么透彻,也就不难理解他如何抓住一次又一次的机会。

截止今天:

  • 半佛两个公众号(半佛仙人&仙人JUMP)粉丝估计分别过百万;

  • B站(硬核的半佛仙人)粉丝:372.8万;

  • 知乎(半佛仙人)关注者:896178位。


敢问:你能洞察人性吗?
看到这里,可能你会丧的一批——人比人,气死人。哪里都不如半佛,可也想进步,怎么办?
那么,就学学发红包的技巧吧。






4.「半佛仙人」一样发红包


发红包是一个很常见的用户运营方法,开始很多微商玩的比较好,直到2015年,微信和春晚合作,给全国人民发红包达到顶峰。
这样老的方法,半佛依然玩的很六,这背后就是人性
要想像半佛一样引起更多的人互动和转发,就要先弄明白大家为什么喜欢抢红包?
是因为能抢到钱?还是因为热闹?
这些答案都没错,不过从本质上说,抢红包根本就不是一种经济行为,而是社交行为,也就是说发红包抢红包是大家增进友谊的一种方式
因此,为什么半佛要发红包给大家?本质是是在用“红包”这个形势传递一句潜台词:“咱们是朋友咯”,相比于口头上的甜言蜜语,掏钱当然有份量的多。
通过这种极具形式感的、有份量的社交行为,向人们传递着诚意:看!不光有优质的内容,还有真金白银!就算我们隔着网络看不到彼此,我可是拿你当回事的!——其庄严程度仅次于歃血为盟。


收红包的人很开心,发红包的人也很开心。这一行为让双方同时确认:“我们是朋友,我们是一起的,我不孤独”。

半佛就是通过里程碑的红包感谢(8888粉丝,12888粉丝,18888粉丝),把公众号涨粉的个人行为,变成了一场与粉丝共同完成目标的集体行为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利用把简单的发红包抢红包变成一个有着共同目标的集体活动
除了建立信任共同体的社交行为以外,大家喜欢抢红包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好玩
大家都知道,抢红包的结果并不一样,在打开红包之前,谁都不知道自己能抢到多少钱。买彩票、甚至赌博,其中都饱含着类似的原理:在涉及“小概率事件”时,成本比较低的情况下,人们非常乐意赌一把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侥幸”心理所致,反正没什么损失,可万一抢到红包了呢。
对于这种不确定性的热衷,一直存在于人类的天性之中
只要预期会有好事情发生,人的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不一定非要等到好事情发生才行。如果这件事真的发生了,就会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多巴胺是大脑内的一种神经传到物质,可以传递兴奋和开心的信息,也与成瘾行为有关。

半佛粉丝抢红包的过程就是这样的:

  • 粉丝看完半佛的爽文,产生多巴胺,处于兴奋状态;再看到抽红包,还那么大(6888元),产生更多多巴胺,大脑更兴奋。

  • 过几天会产生结果,不知道自己能够抽到多少,这就更增添来期待感和兴奋感。

  • 结果出来以后,如果抽到大红包就会很满足,抢到小红包也不会失望,因为第二天还有机会......

于是,粉丝们就会上瘾一样,先看半佛的爽文,再抢红包,每天都如此,根本停不下来......

我想,半佛一定是个产品高手。

那我们实际工作中该如何应用呢?

以餐厅为例,可以策划一个“掷骰子免单”的活动。

吃完饭,你给一人送一瓶可乐?或者打个95折?顾客可能一点感觉都没有。别送了,试着改个方式:所有顾客吃完饭,都可以充满仪式感地掷一次骰子。掷出三个6的话,这顿饭免单。

掷出三个6,这顿饭免单,很有诱惑力。那掷出三个6的概率是多少呢?是1/6 x 1/6 x 1/6 ≈ 0.5%,也就是千分之五。

但是,因为“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心理,客户会摩拳擦掌:试试,试试,万一中了呢?

就是这种“迷恋小概率事件”的心理,导致你同样优惠1元钱,用户会有优惠了3元,5元,甚至10元钱一样的获得感。

如果顾客手气不好,什么都没有中,还可以赠送代金券安慰一下,欢迎下次再来,就变成了“回头客”。

对于常来的回头客,还可以定期做活动,形成依赖,就像半佛最近每天都发红包一样,让人有所期待。

比如每周五针对vip客户推出“抢红包免单”的活动,金额最大的免单,让更多的顾客愿意加入到vip中来。

还可以像半佛一样,vip客户达到888个,组织一个“抢红包免单”活动,如果再加上推荐返利的话,就会很好的促进vip客户邀请更多的vip客户进来。

因此,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商业活动中,如何利用人们迷恋小概率事件的特性,让他们分泌多巴胺,甚至上瘾